日前,受到治理虚拟币新规影响,比特币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发布公告称,旗下蚂蚁矿机自10月11日起将停止向中国大陆地区发货,针对已采购远期产品的大陆地区客户将提供替代方案,发货政策调整不影响海外市场客户。比特大陆还称,为响应碳中和政策,公司已完成了几批次碳指标采购,指标主要来源于中国云南、新疆等地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。
事实上,今年5月份以来,监管部门对虚拟币“挖矿”等活动的打击力度一直在升级,内蒙古、新疆、云南和四川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,清理整顿“挖矿”相关产业,并起到显著成效。
大面积矿场清退 矿机厂商遭受重大影响
据《2021上半年数字货币反XQ暨DeFi行业安全报告》数据显示,2021上半年从国内交易平台流出到国外交易平台的资金总量达到283亿美元,是2020全年流出的资金总量1.6倍,这主要是由于比特币价格在上半年前期持续攀升。5月份至6月份,由于国内政策在挖矿、交易上加强监管力度,流出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,下降了近40%。
在严监管背景下,国内不少矿机制造商、矿场、矿池便开始了关停和“出海”的战略性转移。记者注意到,7月份,比特大陆就已宣布剥离旗下矿池品牌蚂蚁矿池,独立在海外开展矿池等业务;6月份,矿机制造商嘉楠科技宣布正式开启在哈萨克斯坦的自营“挖矿”业务,首批阿瓦隆矿机上架开机运行;亿邦国际也宣布已经停止了国内矿机托管业务,并表示其重心是加速在北美和欧洲等地设立合规矿场,并尽力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。
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会长郑定向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:“随着大面积矿场的清退,矿机厂商在国内市场遭受到了重大影响。一定程度上也对矿机厂商提出了警示,依靠单一业务着眼短期暴利的投机行为不是长远之计,也从另一方面倒逼矿机厂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。”
虚拟币“挖矿” 将被列入淘汰目录
9月24日,为防止虚拟币“挖矿”等活动死灰复燃,监管部门再出重拳。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进一步出台了《关于整治虚拟货币“挖矿”活动的通知》,提出加强虚拟币“挖矿”活动上下游全产业链监管。同日,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也出台新规整治“虚拟币炒作”,明确了虚拟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
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重大项目评审专家、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晓华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“挖矿”产业不但能源消耗量大,不符合碳中和政策,且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,并可能引发相关风险,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影响。
“全产业链监管可以避免‘按下葫芦浮起瓢’,从而根治虚拟币交易炒作之风。”北京链通律师事务所主任丁飞鹏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近几年虚拟币交易炒作之风不断死灰复燃,主要原因还是其营造的“赚钱效应”,交易越活跃,赚钱效应越明显,所谓的“暴富”的故事就越多,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交易和挖矿,交易和挖矿的活跃又反过来刺激炒作,如此循环往复。
记者注意到,9月24日在各部门要求全方位打击虚拟币后,江苏省近日率先全面排查虚拟币“挖矿”行为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监测发现,江苏省开展虚拟币活动的矿池出口流量达136.77Mbps,参与“挖矿”的互联网IP地址总数4502个,消耗算力资源超10PH/s,耗能26万度/天。从IP地址归属和性质看,归属党政机关、高校、企业被入侵利用开展虚拟币“挖矿”行为的占比约21%。下一步,省通信管理局将持续开展虚拟币“挖矿”态势分析,并进一步联合各相关部门,形成“多维度、多层次”的处置体系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10月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就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(2021年版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重新将虚拟币“挖矿”列入淘汰目录。陈晓华表示,将虚拟币“挖矿”项目视同淘汰类产业一旦真正纳入上述负面清单的话,“挖矿”这种行业想要地方政府来立项落地基本就不存在,并且虚拟币“挖矿”将面临更大的清理力度。